7.1 定义和意义

使用互斥量、条件变量,以及“期望”来同步阻塞数据的算法和数据结构。应用调用库函数,将会挂起一个执行线程,直到其他线程完成某个特定的动作。库函数将调用阻塞操作来对线程进行阻塞,在阻塞移除前,线程无法继续自己的任务。通常,操作系统会完全挂起一个阻塞线程(并将其时间片交给其他线程),直到其被其他线程“解阻塞”;“解阻塞”的方式很多,比如解锁一个互斥锁、通知条件变量达成,或让“期望”就绪。

不使用阻塞库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被称为无阻塞结构。不过,无阻塞的数据结构并非都是无锁的,那么就让我们见识一下各种各样的无阻塞数据结构吧!

7.1.1 非阻塞数据结构

在第5章中,我们使用std::atomic_flag实现了一个简单的自旋锁。一起回顾一下这段代码。

清单7.1 使用std::atomic_flag实现了一个简单的自旋锁

  1. class spinlock_mutex
  2. {
  3. std::atomic_flag flag;
  4. public:
  5. spinlock_mutex():
  6. flag(ATOMIC_FLAG_INIT)
  7. {}
  8. void lock()
  9. {
  10. while(flag.test_and_set(std::memory_order_acquire));
  11. }
  12. void unlock()
  13. {
  14. flag.clear(std::memory_order_release);
  15. }
  16. };

这段代码没有调用任何阻塞函数,lock()只是让循环持续调用test_and_set(),并返回false。这就是为什么取名为“自旋锁”的原因——代码“自旋”于循环当中。所以,这里没有阻塞调用,任意代码使用互斥量来保护共享数据都是非阻塞的。不过,自旋锁并不是无锁结构。这里用了一个锁,并且一次能锁住一个线程。让我们来看一下无锁结构的具体定义,这将有助于你判断哪些类型的数据结构是无锁的。

7.1.2 无锁数据结构

作为无锁结构,就意味着线程可以并发的访问这个数据结构。线程不能做相同的操作;一个无锁队列可能允许一个线程进行压入数据,另一个线程弹出数据,当有两个线程同时尝试添加元素时,这个数据结构将被破坏。不仅如此,当其中一个访问线程被调度器中途挂起时,其他线程必须能够继续完成自己的工作,而无需等待挂起线程。

具有“比较/交换”操作的数据结构,通常在“比较/交换”实现中都有一个循环。使用“比较/交换”操作的原因:当有其他线程同时对指定数据的修改时,代码将尝试恢复数据。当其他线程被挂起时,“比较/交换”操作执行成功,那么这样的代码就是无锁的。当执行失败时,就需要一个自旋锁了,且这个结构就是“非阻塞-有锁”的结构。

无锁算法中的循环会让一些线程处于“饥饿”状态。如有线程在“错误”时间执行,那么第一个线程将会不停得尝试自己所要完成的操作(其他程序继续执行)。“无锁-无等待”数据结构,就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存在的。

7.1.3 无等待数据结构

无等待数据结构就是:首先,是无锁数据结构;并且,每个线程都能在有限的步数内完成操作,暂且不管其他线程是如何工作的。由于会和别的线程产生冲突,所以算法可以进行无数次尝试,因此并不是无等待的。

正确实现一个无锁的结构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要保证每一个线程都能在有限步骤里完成操作,就需要保证每一个操作可以被一次性执行完成;当有线程执行某个操作时,不会让其他线程的操作失败。这就会让算法中所使用到的操作变的相当复杂。

考虑到获取无锁或无等待的数据结构所有权都很困难,那么就有理由来写一个数据结构了;需要保证的是,所要得获益要大于实现成本。那么,就先来找一下实现成本和所得获益的平衡点吧!

7.1.4 无锁数据结构的利与弊

使用无锁结构的主要原因:将并发最大化。使用基于锁的容器,会让线程阻塞或等待;互斥锁削弱了结构的并发性。在无锁数据结构中,某些线程可以逐步执行。在无等待数据结构中,无论其他线程当时在做什么,每一个线程都可以转发进度。这种理想的方式实现起来很难。结构太简单,反而不容易写,因为其就是一个自旋锁。

使用无锁数据结构的第二个原因就是鲁棒性。当一个线程在获取一个锁时被杀死,那么数据结构将被永久性的破坏。不过,当线程在无锁数据结构上执行操作,在执行到一半死亡时,数据结构上的数据没有丢失(除了线程本身的数据),其他线程依旧可以正常执行。

另一方面,当不能限制访问数据结构的线程数量时,就需要注意不变量的状态,或选择替代品来保持不变量的状态。同时,还需要注意操作的顺序约束。为了避免未定义行为,及相关的数据竞争,就必须使用原子操作对修改操作进行限制。不过,仅使用原子操作时不够的;需要确定被其他线程看到的修改,是遵循正确的顺序。

因为,没有任何锁(有可能存在活锁),死锁问题不会困扰无锁数据结构。活锁的产生是,两个线程同时尝试修改数据结构,但每个线程所做的修改操作都会让另一个线程重启,所以两个线程就会陷入循环,多次的尝试完成自己的操作。试想有两个人要过独木桥,当两个人从两头向中间走的时候,他们会在中间碰到,然后不得不再走回出发的地方,再次尝试过独木桥。这里,要打破僵局,除非有人先到独木桥的另一端(或是商量好了,或是走的快,或纯粹是运气),要不这个循环将一直重复下去。不过活锁的存在时间并不久,因为其依赖于线程调度。所以其只是对性能有所消耗,而不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仍需要关注。根据定义,无等待的代码不会被活锁所困扰,因其操作执行步骤是有上限的。换个角度,无等待的算法要比等待算法的复杂度高,且即使没有其他线程访问数据结构,也可能需要更多步骤来完成对应操作。

这就是“无锁-无等待”代码的缺点:虽然提高了并发访问的能力,减少了单个线程的等待时间,但是其可能会将整体性能拉低。首先,原子操作的无锁代码要慢于无原子操作的代码,原子操作就相当于无锁数据结构中的锁。不仅如此,硬件必须通过同一个原子变量对线程间的数据进行同步。在第8章,你将看到与“乒乓”缓存相关的原子变量(多个线程访问同时进行访问),将会成为一个明显的性能瓶颈。在提交代码之前,无论是基于锁的数据结构,还是无锁的数据结构,对性能的检查是很重要的(最坏的等待时间,平均等待时间,整体执行时间,或者其他指标)。

让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