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asus是什么

Pegasus是小米云存储团队开发的一个分布式Key-Value存储系统,最初的动机是弥补HBase在可用性和性能上的不足。Pegasus系统的Server端完全采用C++语言开发,使用PacificA协议支持强一致性,使用RocksDB作为单机存储引擎。

如果想尽快了解Pegasus,可以看看docs/ppt/下面的PPT。

项目背景

小米云平台长期以来一直使用开源的Apache HBase来存储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并逐渐成为国内使用HBase最多的公司之一,同时也培养了一个比较有实力的HBase开发团队,前后共产生了6位HBase Committer,包括一位PMC成员。可以说,HBase在小米云存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小米也为HBase社区贡献出一份重要的力量。

然而,HBase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的架构、语言、实现等决定了它具有一些难以克服的不足:

  • HBase实现采用的Java语言,虽然开发上效率比较高,但是运行性能并不如C/C++这样的语言。
  • Java语言还存在GC(Garbage Collection)问题,GC时可能造成进程进入假死状态,对于Server来说就是无法提供读写服务,造成读写延迟出现突然增加,容易触发客户端超时,降低系统可用性。
  • HBase宕机恢复时间比较长(分钟级),在这段时间内服务是不可用的。其原因是:
    • HBase使用分层架构,底层使用HDFS存储数据,上层的RegionServer仅仅是服务点(Serving Point)。为了保证数据一致性,HBase要求每个Region在同一时刻只能由一个RegionServer服务。当某个RegionServer宕机,必须选一个新的RegionServer来服务该Region。恢复过程中需要做较多处理,包括日志的传输、切分、重放,这个过程比较耗时。
    • HBase依赖Zookeeper来探测宕机问题,而由于Java的GC问题存在,Zookeeper的session timeout不能设得太短,典型地设为30秒。如果设得太短,Java GC的假死机就容易造成session超时,触发RegionServer不必要的自杀。因此从RegionServer宕机到被发现,这中间可能就需要几十秒。
  • HBase的分层架构使数据服务点和存储位置分离,对Data Locality不够友好,也是影响其读性能的一个原因。以上这些原因造成了HBase的可用性和性能都存在一些不足,难以满足对服务可用性和延迟都很敏感的一些在线业务的需求,譬如广告业务。因此,我们急需一个不一样的系统,以弥补HBase的这些不足。在此之前,我们也调研过市面上存在的一些开源系统,包括Apache Cassandra,然而并没有一款能让我们满意。

基于此,从2015年开始,我们开始尝试自己开发Pegasus系统,并且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我们的目标:

  • 高可用:系统必须是高可用的,即使在部分服务器挂掉之后,也能在极短时间(秒级)内恢复服务,尽量减少对用户的影响,要求服务可用度达到99.99%以上。
  • 高性能:系统能够提供高性能的读写服务,并且在吞吐和延迟之间我们更倾向于低延迟。
  • 强一致:系统对用户提供强一致性的语义,使用户编写业务逻辑时更轻松。
  • 易伸缩:系统能够很方便增加或者减少机器节点个数,以应对业务负载的变化,并且这样的操作是自动化的,减少运维负担。
  • 易使用:系统给用户提供简单易懂的库和接口,方便用户使用。

设计考虑

在设计Pegasus时,我们要在目标、实现难度、开发效率等方面做一些权衡和选择。关于这方面的考虑,我在ArchSummit 2016上做的分享中有具体介绍,参见ArchSummit_Beijing_2016.pptx。总的来说,包括这几个方面:

  • 开发语言:基于性能考虑,我们选择了C++。当然,我们也要忍受开发效率相对较低的问题。
  • 数据模型:采用简单的key-value数据模型。这是为了简化开发,而且我们认为key-value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业务需求。同时我们又对key-value模型做了一些改进,将key分为了HashKey和SortKey,使其表达能力更强。
  • 数据分布:采用固定Hash分布。相比Range分布和一致性Hash分布,固定Hash分布实现更简单,数据倾斜和可伸缩性可以通过合理设计Hash键和Hash函数、预设更多的桶等措施来缓解。当然我们后续还会提供partition split的功能,支持扩展分片数量。
  • 存储介质:选择SSD。SSD的性能和成本都介于内存和磁盘之间,从业务需求和成本综合考虑,选择SSD是比较合适的。
  • 单机存储引擎:选择RocksDB。因为RocksDB在LevelDB基础上做了很多优化,能充分利用SSD的IOPS性能和多核服务器的计算性能。我们没有必要自己实现一个。
  • 一致性协议:选择PacificA。相比更有名的Raft,PacificA协议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两者之间具体的区别,会有专门的文档来阐述。
  • 故障检测(Failure Detection):和HBase不同,Pegasus没有使用Zookeeper来进行故障检测,而是在MetaServer和ReplicaServer之间实现了基于租约的故障检测机制。这样一方面是避免依赖外部服务Zookeeper,同时也更方便针对自己的系统进行优化。关于故障检测,会有专门的文档进行阐述。

与HBase比较

Pegasus系统的最初目的就是弥补HBase的不足,而且上面也详细阐述了理由和设计思想。这里再从用户使用角度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

  • 数据模型:HBase是表格模型,采用Range分片;Pegasus是Key-Value模型,采用Hash分片。
  • 接口:HBase的API接口功能虽然很丰富,但是使用也更复杂;Pegasus的接口简单,对用户更友好。
  • 可用度:由于架构和实现的原因,HBase的可用度通常达到99.95%就不错了;Pegasus的可用度可以到达99.99%。
  • 性能:由于分层架构,HBase的读写性能不是太好,P99通常在几十甚至几百毫秒级别,而且GC问题会带来毛刺问题;Pegasus的P99可以在几毫秒,满足低延迟的在线业务需求。

与Redis比较

其实Pegasus是不适合与Redis比较的,Redis是基于内存的缓存系统,与之比较性能肯定被吊打。但是我们发现,业务往往需要的不仅仅是性能,可能还有可用性、伸缩性等,所以比拼综合素质,Pegasus也是有其自身的优势的。

我们在与业务的沟通中发现,他们很多时候对数据的性能和可用性要求都很高。在系统选型时遇到这些问题:

  • HBase虽然可用性高也易伸缩,但是性能不够好。
  • Redis虽然性能好,但是需要大量内存,如果数据量太大,一台机器搞不定;如果采用分布式方案,譬如Redis Cluster或者Codis,在机器宕机故障情况下的可用性又不够,并且使用内存的成本也比较高。
  • 一些用户想出了HBase+Redis的方案,即使用HBase做底层存储,使用Redis做上层缓存,写数据的时候同时更新HBase和Redis,读数据的时候先从Redis中读,如果读不到再从HBase中读;但是这样的缺点是:因为涉及两个系统,用户的读写逻辑会比较复杂,且同时写两个系统时容易出现一致性问题;一份数据要存储在HBase和Redis中,成本比较高;Redis机器宕机后造成部分缓存丢失,还是要从HBase读取,性能明显降低,服务质量下降甚至降级。Pegasus可以看做是HBase和Redis的结合体,它即保证高的可用度,又具有好的伸缩性,还具有相对不错的性能。如果业务对性能的要求不是太变态(譬如P99要求在1毫秒以内),那么可以考虑直接使用Pegasus。与Redis进行比较区别如下:

  • 数据模型:两者都是Key-Value模型,但是Pegasus支持(HashKey + SortKey)的二级键。

  • 接口:Redis的接口更丰富,支持List、Set、Map等容器特性;Pegasus的接口相对简单,功能更单一。
  • 性能:Redis性能比Pegasus好不少,Redis是在几十或者几百微妙级别,Pegasus是在毫秒级别。
  • 伸缩性:Pegasus伸缩性更好,可以很方便地增减机器节点,并支持自动的负载均衡;Redis的分布式方案在增减机器的时候比较麻烦,需要较多的运维介入。
  • 可用性:Pegasus数据总是持久化的,系统架构保证其较高的可用性;Redis在机器宕机后需要较长时间恢复,可用性不够好,还可能丢掉最后一段时间的数据。
  • 成本:Pegasus使用SSD,Redis主要使用内存,从成本上考虑,Pegasus显然更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