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性协议

在主流的强一致容错的分布式实时存储系统中,一般有两种设计方案:

  • Layered structure,以BigTable为代表。在这类系统中,数据库的逻辑和存储是由两个子系统分开处理的。在数据存储层,一般会提供一个类似文件系统接口分布式存储系统,该类系统会基于数据块提供一些比较弱的一致性语义(参见GFS)。上层的数据库逻辑再在此之上做封装做到数据容错。
  • Non-layered structure。这类系统基本都遵循replicated-state-machine(RSM)的架构,用一致性协议算法把RedoLog复制到不同的机器并按照相同的顺序进行重放,Raft算法是对这类系统的一个经典描述。Pegasus采用的是non-layered structure,其中的一致性算法是PacificA

下面简单的给出了一些PacificA和Raft的一些对比:

  • 在PacificA中,一条记录只有备份到全部机器才能提交;而Raft是一个备份过半即可提交的算法。这种实现方式使得Raft能更好的平滑掉写延时的偶发性毛刺。但是在实际的业务中,我们的集群是单机房部署的,所以PacificA的表现也能令人满意。
  • Raft可以容忍小于一半的副本不可用。PacificA只要有一个副本不宕机,写流程就不会阻塞住(在Pegasus中,配置的最小副本数仍旧是过半的)。
  • 在Raft中,leader的选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PacificA中,任何一个副本都可以替换掉原来不可用的leader。
  • Raft对并发replication的支持不够友好。在一些实现(如Kudu)中,Raft被实现为stop-and-wait的模型,即上一批replication不收到回复,下一批replication的消息就不会发出;另一些实现(如etcd)中,replication可以用pipeline的方式进行,但如果底层的网络通道是无序的(如两个节点间有多个TCP连接),pipeline的方式会造成比较大的带宽浪费。
  • PacificA必须依赖第三方的中心节点来协助进行一致性的仲裁,而Raft不需要任何依赖。这也使得PacificA中的元数据必须依赖一个外部系统来做可靠存储。就实际来看,这类可依赖的系统是存在的:如Zookeeper, etcd。总的来看,我们认为PacificA在实现上足够简单,并且该一致性协议所带来的性能开销不会成为系统的上的瓶颈,因而我们最终选择了PacificA。

在PacificA的实现上,我们也结合实际对算法本身做了一些改进:

  • PacificA要求写Primary完成后才能开始写Secondary。在我们的实现中这二者是并行执行的。
  • PacificA对于一个分片(ReplicaGroup)的删除和召回并没有描述,我们为了实现表的软删除,实现了这一过程。
  • PacificA对于ReplicaGroup的成员变更,以及Learner加入的流程均缺乏清楚的描述。我们在实现中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补充。
  • PacificA对于三副本全挂(我们称之为DDD)的情况没有进行说明,我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