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从 panic 中恢复 (recover)

正如名字一样,这个 (recover()) 内建函数被用于从 panic 或错误场景中恢复:让程序可以从 panicking 重新获得控制权,停止终止过程进而恢复正常执行。

recover 只能在 defer 修饰的函数(参见 6.4 节)中使用:用于取得 panic() 调用中传递过来的错误值,如果是正常执行,调用 recover() 会返回 nil,且没有其它效果。

总结panic() 会导致栈被展开直到 defer 修饰的 recover() 被调用或者程序中止。

下面例子中的 protect() 函数调用函数参数 g 来保护调用者防止从 g 中抛出的运行时 panic,并展示 panic 中的信息:

  1. func protect(g func()) {
  2. defer func() {
  3. log.Println("done")
  4. // Println executes normally even if there is a panic
  5. if err := recover(); err != nil {
  6. log.Printf("run time panic: %v", err)
  7. }
  8. }()
  9. log.Println("start")
  10. g() // possible runtime-error
  11. }

这跟 Java 和 .NET 这样的语言中的 catch 块类似。

log 包实现了简单的日志功能:默认的 log 对象向标准错误输出中写入并打印每条日志信息的日期和时间。除了 PrintlnPrintf 函数,其它的致命性函数都会在写完日志信息后调用 os.Exit(1),那些退出函数也是如此。而 Panic 效果的函数会在写完日志信息后调用 panic();可以在程序必须中止或发生了临界错误时使用它们,就像当 web 服务器不能启动时那样(参见 15.4 节 中的例子)。

log 包用那些方法 (methods) 定义了一个 Logger 接口类型,如果你想自定义日志系统的话可以参考 http://golang.org/pkg/log/#Logger

这是一个展示 panic()deferrecover() 怎么结合使用的完整例子:

示例 13.3 panic_recover.go

  1. // panic_recover.go
  2. package main
  3. import (
  4. "fmt"
  5. )
  6. func badCall() {
  7. panic("bad end")
  8. }
  9. func test() {
  10. defer func() {
  11. if e := recover(); e != nil {
  12. fmt.Printf("Panicing %s\r\n", e)
  13. }
  14. }()
  15. badCall()
  16. fmt.Printf("After bad call\r\n") // <-- would not reach
  17. }
  18. func main() {
  19. fmt.Printf("Calling test\r\n")
  20. test()
  21. fmt.Printf("Test completed\r\n")
  22. }

输出:

  1. Calling test
  2. Panicing bad end
  3. Test completed

defer-panic()-recover() 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像 iffor 这样的控制流机制。

Go 标准库中许多地方都用了这个机制,例如,json 包中的解码和 regexp 包中的 Complie() 函数。Go 库的原则是即使在包的内部使用了 panic(),在它的对外接口 (API) 中也必须用 recover() 处理成显式返回的错误。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