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

区别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尤其是监督学习则有更加明确的指代。机器学习是专门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这句话有点“云山雾罩”的感觉,让人不知所云,下面我们从机器学习的实现和方法论两个维度进行剖析,帮助读者更加清晰的认识机器学习的来龙去脉。

机器学习的实现

机器学习的实现可以分成两步:训练和预测,类似于我们熟悉的归纳和演绎:

  • 归纳: 从具体案例中抽象一般规律,机器学习中的“训练”亦是如此。从一定数量的样本(已知模型输入 机器学习 - 图1 和模型输出 机器学习 - 图2 )中,学习输出 机器学习 - 图3 与输入 机器学习 - 图4 的关系(可以想象成是某种表达式)。
  • 演绎: 从一般规律推导出具体案例的结果,机器学习中的“预测”亦是如此。基于训练得到的 机器学习 - 图5机器学习 - 图6 之间的关系,如出现新的输入 机器学习 - 图7 ,计算出输出 机器学习 - 图8 。通常情况下,如果通过模型计算的输出和真实场景的输出一致,则说明模型是有效的。

机器学习的方法论

下面从“牛顿第二定律”入手,介绍机器学习的思考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如何确定模型参数、模型三个关键部分(假设、评价、优化)如何应用。

案例:牛顿第二定律

机器学习的方法论和人类科研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面以“机器从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学习知识”为例,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理解机器学习(监督学习)的方法论本质。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其常见表述: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和第一、第三定律共同组成了牛顿运动定律,阐述了经典力学中基本的运动规律。


在中学课本中,牛顿第二定律有两种实验设计方法:倾斜滑动法和水平拉线法,如 图2 所示。

机器学习 - 图9

图2:牛顿第二定律实验设计方法

相信很多读者都有摆弄滑轮和小木块做物理实验的青涩年代和美好回忆。通过多次实验数据,可以统计出如 表1 所示的不同作用力下的木块加速度。

项目 作用力X 加速度Y
第1次 4 2
第2次 5 2.5
第n次 6 3

表1:实验获取的大量数据样本和观测结果

观察实验数据不难猜测,物体的加速度

机器学习 - 图10 和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线性关系。因此我们提出假设 机器学习 - 图11 ,其中, 机器学习 - 图12 代表加速度, 机器学习 - 图13 代表作用力, 机器学习 - 图14 是待确定的参数。

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训练,确定参数

机器学习 - 图15 是物体质量的倒数 机器学习 - 图16 ,即得到完整的模型公式 机器学习 - 图17 。当已知作用到某个物体的力时,基于模型可以快速预测物体的加速度。例如:燃料对火箭的推力 机器学习 - 图18 =10,火箭的质量 机器学习 - 图19 =2,可快速得出火箭的加速度 机器学习 - 图20 =5。

确定模型参数

这个有趣的案例演示了机器学习的基本过程,但其中有一个关键点的实现尚不清晰,即:如何确定模型参数

机器学习 - 图21

确定参数的过程与科学家提出假说的方式类似,合理的假说至少可以解释所有的已知观测数据。如果未来观测到不符合理论假说的新数据,科学家会尝试提出新的假说。如天文史上,使用大圆和小圆组合的方式计算天体运行在中世纪是可以拟合观测数据的。但随着欧洲机械工业的进步,天文观测设备逐渐强大,越来越多的观测数据无法套用已有的理论,这促进了使用椭圆计算天体运行的理论假说出现。因此,模型有效的基本条件是能够拟合已知的样本,这给我们提供了学习有效模型的实现方案。

图3 是以

机器学习 - 图22 为模型的假设,它是一个关于参数 机器学习 - 图23 和输入 机器学习 - 图24 的函数,用 机器学习 - 图25 表示。模型的优化目标是 机器学习 - 图26 的输出与真实输出 机器学习 - 图27 尽量一致,两者的相差程度即是模型效果的评价函数(相差越小越好)。那么,确定参数的过程就是在已知的样本上,不断减小该评价函数( 机器学习 - 图28机器学习 - 图29 相差)的过程,直到学习到一个参数 机器学习 - 图30 ,使得评价函数的取值最小。这个衡量模型预测值和真实值差距的评价函数也被称为损失函数(损失Loss)

机器学习 - 图31

图3:确定模型参数示意图

举例类比,机器如一个机械的学生一样,只能通过尝试答对(最小化损失)大量的习题(已知样本)来学习知识(模型参数

机器学习 - 图32 ),并期望用学习到的知识(模型参数 机器学习 - 图33 ),组成完整的模型 机器学习 - 图34 ,回答不知道答案的考试题(未知样本)。最小化损失是模型的优化目标,实现损失最小化的方法称为优化算法,也称为寻解算法(找到使得损失函数最小的参数解)。参数 机器学习 - 图35 和输入 机器学习 - 图36 组成公式的基本结构称为假设。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案例中,基于对数据的观测,我们提出了线性假设,即作用力和加速度是线性关系,用线性方程表示。由此可见,模型假设、评价函数(损失/优化目标)和优化算法是构成模型的三个部分

模型结构介绍

那么构成模型的三个部分(模型假设、评价函数和优化算法)是如何支撑机器学习流程的呢?如图4 所示:

机器学习 - 图37

图4:机器执行学习的框架

  • 模型假设:世界上的可能关系千千万,漫无目标的试探Y~X之间的关系显然是十分低效的。因此假设空间先圈定了一个模型能够表达的关系可能,如蓝色圆圈所示。机器还会进一步在假设圈定的圆圈内寻找最优的Y~X关系,即确定参数W。
  • 评价函数:寻找最优之前,我们需要先定义什么是最优,即评价一个Y~X关系的好坏的指标。通常衡量该关系是否能很好的拟合现有观测样本,将拟合的误差最小作为优化目标。
  • 优化算法:设置了评价指标后,就可以在假设圈定的范围内,将使得评价指标最优(损失函数最小/最拟合已有观测样本)的Y~X关系找出来,这个寻找的方法即为优化算法。最笨的优化算法即按照参数的可能,穷举每一个可能取值来的计算损失,保留使得损失最小的参数作为最终结果。

从上述过程可以得出,机器学习的过程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过程基本一致,都分为假设、评价和优化三个阶段:

  • 假设:通过观察加速度a和作用力F的观测数据,假设 机器学习 - 图38机器学习 - 图39 是线性关系,即 机器学习 - 图40
  • 评价:对已知观测数据上的拟合效果好,即 机器学习 - 图41 计算的结果,要和观测的 机器学习 - 图42 尽量接近。
  • 优化:在参数w的所有可能取值中,发现 机器学习 - 图43 可使得评价最好(最拟合观测样本)。

机器执行学习的框架体现了其学习的本质是“参数估计”(Learning is parameter estimation)。在此基础上,许多看起来完全不一样的问题都可以使用同样的框架进行学习,如科学定律、图像识别、机器翻译和自动问答等,它们的学习目标都是拟合一个“大公式”,如 图5 所示。

机器学习 - 图44

图5:机器学习就是拟合一个“大公式”